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

环球企业家:Web3.0悬念

Facebook和Twitter们还没有找到赢利模式,但阵地已经稳固。你需要关注 互联网 的下一步了 《环球企业家》 罗燕 除却那些可爱的机器人们,你一定还记得2008年大热的动画片《Wall-E》为人类勾画的未来其实它在科幻小说中常常出现:电脑完全智能化,它能识别你
   

 Facebook和Twitter们还没有找到赢利模式,但阵地已经稳固。你需要关注互联网的下一步了


  《环球企业家》

  除却那些可爱的机器人们,你一定还记得2008年大热的动画片《Wall-E》为人类勾画的未来—其实它在科幻小说中常常出现:电脑完全智能化,它能识别你的语音,理解你的行动,所有活动都在电脑的操纵之下,而人类无所事事。

  自从计算机诞生之后,这样的梦幻场景便屡屡出现。与其说是害怕机器操控时代的来临,不如说人们更多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,在梦想的照射下一点一滴地改善着身边这个还远非强大的网络。

  但不得不承认,从诞生到现在,互联网的变化的确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。1969年还只能将分处各地的四台主要计算机连接起来的网络,如今已经覆盖了全世界超过14亿人口。同时,日益加快的运行速度以及内容、辐射能力的广阔性都一再改写着摩尔定律的翻新规律。

  也许正像去年9月Google创立10年之际,其首席互联网顾问,也是互联网开创者之一的维特·瑟夫所描绘的10年后的美妙场景一样:彼时,约70%的人口将通过固定及移动网络上网,速度将达到吉兆/秒。移动设备将成为主要的上网工具,很多东西都要与网络相连。比如我们可通过网络跟踪和管理电力需求,远程操控具有网络功能的家电。

  其实,你若细心便能发现近来Google的一个变化:如果在搜索栏中键入“比尔·克林顿的老婆是谁”,第一个条目的标题便是:希拉里·克林顿。但点击它,你会发现网页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。这就意味着,虽然我们尚未进入可自动解读问题的语义网理想阶段,但这些网络时代的领军者们却正在酝酿着重大变革—尽管目前它可能只是一种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新方法。

  所以梦想并不像看上去那样遥不可及,即使是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寒冬中。技术博客Techcrunch的创始人迈克尔·阿灵顿就笃定,创意并不会由此戛然而止,仅仅代表着“容易钱(easymoney)”即将终结。是的,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孕育了web2.0的疯狂发展,眼下严峻的经济形势却能修正这股充溢着泡沫的热潮—而2008年,这种趋势已经显现。

  Web2.0阵地

  在今年召开的国际消费电子展(CES)上,这个被公认为行业风向标的盛会首次利用Facebook进行自我宣传,并在YouTube上开辟了专门的视频频道。的确,这些热门网站因所拥有的强大而忠实的受众群,而日益进入主流,如今,谁都无法忽视其业已形成的稳固阵地。所以,不可免俗的,我们还是先要从web2.0谈起,因为正是它让互联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:从此之后,网络与人之间的互动才算真正开始。

  Web2.0的概念诞生于2004年O"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会议中。那时,互联网行业刚从4年前那轮泡沫带来的低迷环境中渐渐复苏。之后,该词发明者—O"Reilly公司的总裁提姆·奥莱理逐步廓清了它的定义。简单来说,其特指让用户分享和自主创造内容的一系列网络创新。

  当然,这种全民参与的革命性背后则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:带宽的飞速发展、电脑硬件价格日益低廉、数码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,以及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等等。但无论这些新兴网站采用何种形式、何种内容—无论是YouTube、MySpace还是Facebook,它们都依然指向了一个继互联网诞生以来的唯一终极目的:让数据更加丰富、更加易得。

  就像Google一贯的宣言一样:“整合全球的信息,使其为所有人所用。”这也是其这些年来网络各种产品的一个主线,比如视频网站YouTube、博客网站Blogger、百科网站Knol,以及医疗信息数据系统GoogleHealth,甚至其所投资的基因测序网站23andme。

  而RSS和Friendfeed则因更进一步地整合动态的、碎片化的关系网信息广受关注。前者能订阅你每天要看的网站和博客,而后者则能跟踪你的朋友在Facebook上的活动、在Twitter上的发言、在RSS中的分享。

  可以看出,一个聚集你的行为、你阅读的文章、你的健康状况,以及你的社交活动等等个性化信息的web2.0世界已初具雏形。不过无法忽视的事实是,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,但这些web2.0网站却均未盈利。

  比如在2008年流量取得752%惊人增长的Twitter,虽已有高达400万的独立访问者,但仍然没有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。为此,有人向这个能洞悉网民细微动向的网站建议开放API、引入更多的第三方,从而开发更贴近用户的广告程序。

  换句话说,在海量化和个性化之后,如何达到这些信息的最优化利用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  延伸的互联网

  当然,2008年最值得庆贺的事情,莫过于互联网的平台终于开始跨越PC这一单一访问媒介了。当乔布斯把iPhone(手机上网)叫做“你口袋里的生活”时,他也将互联网放入了每个人的口袋中。

  比起电脑,手机无疑是最适合完成个性化的设备。然而这几年来,虽然意识到移动行业存在着巨大的金矿,但大的飞跃却未实现。这其中存在着几个障碍:手机上网并不便利;手机开发的封闭式环境,将更多有创造力的开发者隔绝在外。

  显然,改变已经开始。

  去年不啻为手机行业的开源元年。GoogleAndroid的努力使得开源平台成为手机业的新发展方向。智能手机成本大大降低,软件和服务替代硬件成为了手机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  另一大跃进是手机上网体验的极大改进。iPhone和Android都带WiFi(无线宽带)功能。而它多年来一直被手机行业拒之门外,其真正原因恐怕是为了让消费者将时间耗在运营商自己的网络上。但运营商垄断网络的梦想现在无疑被打破,手机的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变:成为个人随时联网的行动装置。

  这些都能释放手机互联网的创意潜能。比如,在Android的运用程序中就有很多基于移动特点的有趣服务。Locale可以根据用户所处位置调整手机设置,在剧院或电影院时自动关闭手机铃声;日程管理软件GeoLife在你路过超市时提醒你别忘了买纸巾;Ecorio则能通过GPS获知你每天的行程,计算你每天的碳排放并给出减少碳排放的小窍门。最近,甚至有人将Android连入上网本—这又是一个有着无尽想象力的平台。

  让我们暂时回到手机。除了位置服务之外,手机这个媒介还能为互联网带来哪些价值呢?

  很直观的一点是,当触摸屏成为智能手机的流行趋势后,SearchMe那样的可视化网页将备受青睐。这个搜索引擎与Google的不同点在于,它将搜索结果用网页图片展示,如同iPhone的照片显示,风格非常酷。

  不过,真正的未来到底如何,我们仍然难以清晰描述。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,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个无限渗透的智能网络,正一步步向我们走近。

沒有留言: